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热点聚焦

习近平: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

习近平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 汪洋王沪宁韩正出席 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


01

2022-12

赵刚任陕西省副省长、代理省长

发布日期:2022-12-01      点击量:4515

12月1日上午,陕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会)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庄长兴主持。会议决定:接受赵一德辞去陕西省省长职务。会议经表决,决定任命:赵刚任陕西省副省长、代理省长。来源:来源: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 · 起点新闻

27

2022-11

中共中央决定:赵一德同志任陕西省委书记

发布日期:2022-11-27      点击量:4236

日前,中共中央决定:刘国中同志不再兼任陕西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赵一德同志任陕西省委书记。(来源:新华社)

22

2022-11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22-11-22      点击量:2318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讲话(2022年11月21日)尊敬的尹力书记、殷勇市长,格奥尔基耶娃总裁、卡斯滕斯总裁,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大家好!首先,衷心祝贺金融街建设和发展3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绩!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金融街坚持践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借此机会,我想就货币政策相关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些看法和思考。第一,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支持是比较有力的。受疫情、外部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和下行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及时加大了实施力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我们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降准0.25个百分点,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我国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从经济运行效果看,我国宏观政策力度把握是比较合适的。既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大局的稳定,又在全球高通货膨胀背景下保持了物价形势的基本稳定,还兼顾了内外均衡。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3.9%,10月份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2.1%,过去5年我国CPI年均涨幅保持在2%左右;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但贬值幅度小于其他主要货币,保持了人民币币值和购买力的基本稳定。第二,在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近年来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保持了相对稳定。截至今年9月末,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为40万亿元左右,过去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6%,保持了相对稳定。近几年我们通过降准来满足货币信贷增长对中长期流动性的需求。我们知道,商业银行吸收公众存款,需要按一定比例上缴央行,降准时央行下调这一比例要求,使一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变成了超额存款准备金以便于商业银行动用,这样同样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就可以支持更多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就是说降准使货币乘数提高了。2018年以来,我们累计实施了降准13次,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降到了大约8%,共释放了长期流动性约10.8万亿元,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基本稳定在38万亿元到40万亿元之间,而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则从2017年末的近170万亿元增加到现在的260多万亿元,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是比较稳固的。过去一段时期,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为我国币值稳定和防通货膨胀作出了重要贡献。降准操作也可以理解成把过去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冻结”的流动性给释放出来。本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在积累外汇储备的过程中,央行资产负债表因外汇占款而扩张,同时我们通过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开展对冲操作,将外汇占款投放的多余流动性“冻结”起来。就资产负债表规模而言,当时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明显超过了几个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而近几年,我们是综合运用降准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来主动投放和调节流动性,这与过去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明显增强。第三,我国货币政策还有一个特点是总量与结构相结合。稳健货币政策不仅有总量上的支持,也有结构上的特色。我们聚焦供给侧结构性的堵点、难点,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持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截至今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了23万亿元;授信户数近5400万户,是2017年末的4倍;今年9月份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较2017年同期下降了1.8个百分点。结构性工具又可以分为长期性工具和阶段性工具两种。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是长期性工具,目前余额是2.5万亿元。近年来,我们创设了科技创新、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支持工具,这些都是阶段性工具,目前余额约3万亿元,这些工具有明确的实施期限或退出安排,在达到预期目标后可以有序退出,实现“有进有退”。最后,我再谈一谈结构性货币政策在房地产市场和绿色金融这两方面的作用。房地产业关联很多上下游行业,其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调整,我们配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降低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针对前期一些房企风险暴露导致逾期交房,我们出台了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支持已售住房的建设交付,并研究设立了鼓励商业银行支持“保交楼”结构性政策工具。最近我们扩大了支持民企发债的“第二支箭”,为民企发债提供风险分担,民营房地产企业也在支持范围以内。我们还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助力绿色发展。这项工具坚持市场化原则,支持金融机构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碳减排技术这三个重点领域的企业提供贷款。除了资金支持外,碳减排支持工具还要求金融机构计算和披露贷款所带动的碳减排量,这对于引导绿色理念,推动碳核算和信息披露具有积极意义。截至今年9月末,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使用2400多亿元,支持碳减排贷款超过4000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8000多万吨。近期,我们还将两家外资银行纳入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围。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继续支持金融街建设和发展,支持金融街进一步发挥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预祝本届金融街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18

2022-11

陕西省妇联开发“秦享巾帼贷” 破解女性创业贷款难问题 100亿元整体授信额度助力妇女双创实践

发布日期:2022-11-18      点击量:1595

“在我的店铺因资金制约而一筹莫展时,妇联组织和秦农银行发放的‘秦享巾帼贷’让我看到了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我提供贷款20万元。这笔资金对我这个小店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11月16日,一家现烤泡芙店店主吴亚妮在陕西省妇联、秦农银行“支持妇女创业创新 促进妇女事业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激动地说。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破解女性创业贷款难的问题,陕西省妇联、秦农银行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聚焦创新创业领域、乡村振兴领域、科技创新领域、消费扶贫领域、金融服务妇女儿童领域展开合作,联合开发“秦享巾帼贷”,助力女性双创实践,这是陕西省妇联、秦农银行支持妇女事业发展的创新探索。据悉,“十四五”期间,秦农银行将提供100亿元整体授信额度,助力女企业家、女致富带头人和广大创业妇女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妇女发展提供一揽子金融扶持措施,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陕西省妇联此次携手秦农银行开发的“秦享巾帼贷”将全面落实再贷款、普惠小微支持工具、财政贴息等奖补政策,打造“巾帼科创贷”“巾帼振兴贷”“巾帼助业贷”“巾帼e贷”等一批专为妇女创业“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为女性创业者开辟“绿色通道”、降低融资成本,提供极大便利。其中对获得市级以上三八红旗手(红旗集体)、巾帼建功标兵、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的个人或企业,给予同等档次利率优惠。对“巾帼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妇女手工示范基地”“巾帼家政示范基地”“妇女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基地”等,提供“一户一策”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发展。秦农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彬表示,妇女是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秦农银行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以“主题共定、载体共享、品牌共创”为原则,围绕“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消费扶贫”“妇女儿童”等妇女创新创业重点领域,与各级妇联组织加大沟通协调,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合作,为打造“金融助巾帼”贡献秦农力量。会议当天,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布了“巾帼科创贷”“巾帼振兴贷”“巾帼助业贷”“巾帼e贷”等五大类专为妇女创业“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并现场为首批“秦享巾帼贷”的5位女性创业者发放了共计1680万元的创业贷款。陕西省妇联主席王玉娥希望双方围绕服务“六稳”“六保”大局、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妇女民生方面开展更多务实合作,通过加大资金、贷款扶持力度,用金融活水激发女性创业创新活力,努力促进“妇字号”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注重加强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工作联动,促进“秦享巾帼贷”惠及更多妇女和中小微企业。她要求,各级妇联组织要发挥好引领服务联系职能,引领广大创业创新女性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向,精准掌握女性双创融资需求,深入实施“秦女子”创客计划,千方百计帮助破解资金瓶颈,引领妇女为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17

2022-11

迈上新征程 擘画新蓝图 |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自觉性 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

发布日期:2022-11-17      点击量:2976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未来发展方向已明,金融又将如何助力?就此,本报邀请金融机构负责人,围绕支持农业强国、制造强国,实现金融报国等话题展开对话与探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涉农金融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迈上新征程,涉农金融服务如何进一步助力建设农业强国?近日,上海证券报邀请了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秦农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彬,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文永,以及瑞丰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章伟东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上海证券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对接下来的涉农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金融机构将从哪些方面入手,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李彬: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要遵循“三农”发展规律,遵循经济金融规律,主动作为,做到“三个聚焦”。一是聚焦“实体所需”。当前,农村产业蓬勃发展,“三农”资金需求不断变化和提升。要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自觉性,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提升金融服务,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三农”融资需求,提高广大农民的金融获得感。二是聚焦“自身所长”。应着眼于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借助自身下沉优势,继续发挥好扎根农村、网点遍布城乡的传统优势,在推动乡村环境治理、完善教育及医疗保障等方面进行更多有益实践。三是聚焦“未来所向”。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未来所向。要积极主动融入数字化转型改革浪潮,在合规、审慎的前提下,加强科技赋能,探索金融科技与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服务的有机融合。于泽:中国人保将积极发挥金融央企“国家队”和保险行业内最大农险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产品服务,优化“三农”保险供给,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险新路径。一是服务粮食安全战略,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中国人保将持续扩展农业保险承保覆盖面、提升保障程度、丰富产品种类,既保基本、保数量,也保多样、保质量;加快发展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保险、种业保险等产品,全方位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是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保障产业链稳定安全。中国人保将对接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积极延伸保险服务,构建覆盖链条不同环节、不同参与主体的风险共担保障机制,助力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三是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中国人保将积极发挥保险赔款精准到户到人的优势,加大专属保险产品供给,开展防返贫保险项目,为脱贫人群、农村低收入人群、低保和特困人群编织一张安全保障网,协助政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王文永:甘肃省地形狭长,乡风民俗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农业产业结构千差万别,在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上,很难用一个模子套到底。因此,甘肃农信坚持“聚焦县域、紧盯特色、因地制宜”策略。一是立足特色资源,挖掘甘肃高寒干旱气候条件下农业发展潜力,围绕优势产业、优势农产品,结合黄土高原区旱作高效农业、河西走廊戈壁节水生态农业等区域特色,提高信贷产品与不同县域特色产业的适配度,增强优势产业的带动能力。二是发力新型主体,精准滴灌产业实体,根据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市场细分,提供贴合其发展的服务产品。三是巩固农户客群,持续提供金融“造血”,关注“新市民”客群,坚持“农户走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持续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金融支持。四是支持乡村建设,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全面支持人居环境治理、乡村生态宜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五是培育农村金融人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干部的广阔舞台,锻造热爱“三农”、熟悉“三农”业务、精通现代金融知识的农村金融队伍。章伟东:接下来瑞丰银行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打造乡村振兴服务模式。为更好服务小微、“三农”,我们探索形成了“一乡一城一市”普惠服务模式。在农村社区,实行客户经理驻村工作机制,推行客户经理“半日走访制”,要求客户经理每周有5个半天入村入户,每户至少拜访40分钟,坚持将金融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二是健全乡村振兴服务体系。借力银政联盟“1+3”模式,全面推进农户小额普惠贷款工程,推出多款数字贷款产品,大幅提升农户小额贷款的可得性和便捷性。同时,开发和推广农链贷、林权抵押贷款等特色产品,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深入践行普惠金融“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理念,打造“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便民服务体系,推行“一村一服务点”+“一人一助农机具”的基础金融助农服务模式。三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专项推出“有机更新贷”等产品,满足“村级工业物业有机更新、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资金需求。培育支持乡村产业致富带头人。积极参与农村改革试点的各类项目。2022年6月,瑞丰银行发放了全国首笔农户市内跨区农村宅基地有偿选位贷款。上海证券报:近年来,“三农”领域金融需求持续扩大、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更好地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三农”领域,提高服务乡村振兴质效?于泽:中国人保将着力丰富产品形态与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乡村振兴质效。一是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围绕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农产品溯源保险、地标知识产权保险等创新产品,助力农产品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二是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办绿色生态保险、耕地保护地力指数保险、碳汇保险等创新产品,促进农村绿色低碳转型。三是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方面持续升级保险服务,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风险保障。四是服务农村社会治理,发展民生保险业务,参与农村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李彬:秦农银行作为陕西省属地方金融企业,与陕西“三农”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的主流银行”。在具体实践中,结合“三农”领域的多元化需求,坚持“广”覆盖和“新”突破两手抓。一方面,坚持“广”覆盖,提高支农金融服务覆盖面。举措包括:在总行层面设立乡村振兴金融部,制定中长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规划,统筹部署人力和资源向“三农”领域倾斜;充分发挥遍布城乡的网点渠道优势,全力推进辖区80万农户信用等级评价暨网贷系统建设,构建区域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派驻金融骨干驻村入社区,覆盖所有行政村,致力于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坚持“新”突破,积极支持农村新主体、新业态发展。适应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力度。举措包括: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推出“光伏贷”等涉农金融产品;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资源闲置、收益较低、资产明细不清等问题,探索高效服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解决方案;联合相关部门创新推出“信用村+整村授信”模式,助力区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章伟东:农村金融机构要为“三农”提供更加足额、便捷的全方位普惠金融服务,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和城乡融合发展。一是金融支持强村富民,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例如,构建强村共富联合体平台、打造“乡村产业致富带头人+”体系、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可以以产业或乡村为单位,由辖内支行牵头,各政府部门、企业等其他机构共同参与,吸纳产业发展相关市场主体,整合多方资源、强化供需对接。二是强化关键领域金融供给,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加强“双强”企业金融支持。对农业科技研发类企业、农业机具制造类企业进行专项走访,了解“双强”企业金融需求。结合实际出台针对性的专项金融支持产品,建立绿色授信审批流程,实施差异化贷款利率定价等。三是做好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重点加强对现代农业园区、农创园等农业平台的综合金融支持,为园内农业主体提供产、供、销全周期金融服务。加强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合作,解决涉农小微企业担保难问题。王文永:甘肃农信充分发挥自身“草根”优势、灵活优势、队伍优势和网点优势,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决策链短、机制灵活的特点,经营策略和业务导向紧随农村城镇化、土地集约化、小农生产规模化的步伐,按照“一县一品”“一品一策”“一企一策”模式,以“摸链+接链+强链”为抓手,创新开发一批差异化、定制化、额度高、用途广、担保灵活的助农金融产品。同时,积极推动政银企合作,探索“政府+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甘肃农信”“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产业农户+甘肃农信”全链条服务模式,支持小散经营标准化、标准经营规模化、规模经营规上化,助力龙头企业、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在产业链上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利益联结的格局,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着力构建起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的大格局。上海证券报:从涉农金融服务实践看,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还面临一些堵点,如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抗风险能力差、抵押物薄弱等,导致机构信贷投放存在不敢投、不愿投等问题。金融机构应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帮助涉农主体提高融资的可获得性和保险的深度密度?李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通过转变经营理念、优化信用环境、创新金融服务、加大科技赋能,切实帮助涉农主体提高融资的可得性。一是转变经营理念,有效巩固“三农”市场。金融机构要通过更新观念,使信贷支农方向从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大农业”转变,努力去发现、培育和开创新的支农平台。二是强化政策激励,优化信用环境。以政府为主导,牵头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活动,建立高质量的信用环境,强化农户的信用意识,规范其信用行为,为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例如,对守合同、重信用的农户,应大力宣传,并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贷款手续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完善担保机制,建立长效农业保险机制。地方政府应牵头建立支持“三农”发展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加强与优质担保公司合作。例如,近年来,秦农银行积极探索拓宽农户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引进陕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创新形成“担保公司+农户”“担保公司+企业”支农模式。四是加强科技赋能,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针对涉农金融服务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研发线上信贷产品,构建“互联网+场景+金融”服务模式。于泽:围绕涉农主体风险保障需求,中国人保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服务产业振兴,并通过农业保险手段促进农业防灾减损。一是结合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稳步扩大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的保险覆盖面,实现愿保尽保。二是加快推进三大主粮、大豆、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逐步提升农业保险保障程度。三是积极发展茶菌果蔬、畜禽水产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保障“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农副产品供给安全。四是加快践行“承保+减损+赋能+理赔”保险新逻辑,将防灾减灾环节前置,不断引入病虫害防控、人工干预天气、增产增效等领域的新技术,通过保险服务促进防灾减灾和粮食减损。章伟东:从外部看,要进一步联动政府、企业和金融同业。联动政府方面,积极通过政府力量引入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对各类农村经营性贷款提供担保支持;联动企业方面,通过自身客户资源,找到一些愿意回馈乡村的优质企业,为农村项目和农业经营主体带来资源,减轻农村经营主体的成本并获得优质资源;联动金融同业方面,要引入保险行业的力量。从内部看,要有政策倾斜,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保障体系。包括优化部门架构,设立普惠金融部或“三农”金融部;充实营销队伍,组建专门的客户经理团队,将服务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提升信贷审批效率,建立信贷审批工厂;实施差异化考核,对涉农信贷业务在绩效考核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上实施倾斜考核,建立涉农信贷业务尽职免责机制,激励支行和客户经理加大涉农信贷投放。王文永:紧扣当前农业焦点、农村热点、农民难点,甘肃农信积极寻找经营效益的增长点、化解风险的破局点、转型升级的突破点、服务优化的着力点,以自身金融服务功能的完善升级,助力解决甘肃农业产业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规模化程度不高等堵点、难点问题。一方面完善产品保障体系,紧盯链主企业供应链的融资和结算,积极拓展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融资和应收账款、提单等动产质押融资业务。对高标准农田、种养业企业积极推进大型农机具、种养殖大棚圈舍等抵质押业务;对商贸、仓储、物流型企业推进存货、仓单、保单等质押业务;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要探索推进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业务。另一方面优化服务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构建“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模式,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要打破“抵质押依赖”,建立以信用为中心的信贷投放机制,大力推进“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利率优惠”的小额信用贷款,积极推广“随借随还”等贷款模式,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真金白银”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口袋,使甘肃农信在强县域行动和农民持续增收中真正起到金融支撑作用。上海证券报: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服务乡村振兴。金融机构应如何发挥好数字能力,提高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动涉农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于泽:中国人保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农险发展,提出并实践“天空地”一体化农业保险科技服务体系。目前,中国人保正在全面建设应用农业保险“耘智保”App,打造农业保险数字化、智能化运营管理体系,为农户、农险工作人员、“三农”人员提供农险承保理赔全流程业务处理、农业气象防灾减损及农业政策资讯等服务。在种植险方面,采用3S技术建设了GIS村级地块库,接入遥感卫星数据、无人机航拍、气象数据、土地确权数据,实现了“智慧承保、智能减损、科技理赔”;在养殖险方面,通过耳标OCR识别、一拍知重、牛脸识别等科技手段,实现智能高效处理。中国人保未来将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全流程中的应用,助力提升农业生产和风险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李彬:数字金融蓬勃发展,带动了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也为农村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提供了广阔天地。金融机构可从两方面切入:一是提升支付便捷性。随着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也要相应做到进村入户,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金融机构要着力开展支付创新,提升支付结算便捷性、安全性。秦农银行近年来将支付结算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大力推广微信银行、手机银行,嵌入各类代发代缴业务,让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各类基础金融服务。二是助推农业延链补链。金融机构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科技手段,围绕区域内农业龙头企业、核心产业,助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以及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今后一段时期,秦农银行将大力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把金融服务新时代“三农”工作进一步做实做细做出亮点。王文永: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服务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差异化、特色化是农村金融机构实现突围的破局点和关键点。甘肃农信与华为深度合作,充分挖掘自身数据优势,在路径规划、资金投入方面扬长避短,从客户体验出发,围绕数字化营销,开发数字金融产品,助力搭建农村数字信用体系,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数字应用贯穿前、中、后台,赋能决策流程化、营销线上化、服务智能化、办公自动化。章伟东:一是坚持“三农”核心定位,关注“造血”短板,注入增收致富动能。数字普惠金融工作不仅要精准“输血”更要关注“造血”机制。要关注农户如何利用贷款致富的问题,结合金融科技将服务渗透到整个农业产业链中,根据痛点搭建场景、赋能“三农”,提前介入到农民的生产经营环节。二是锚定“人人可贷”目标,强化产品创新,提升数字风控能力。围绕“三农”创新产品,优化客户体验,充分发挥数智金融,强化科技赋能,深度运用自身金融数据和大数据等公共数据资源,优化线上办贷流程和业务,提升数字风控能力,向农户下沉,解决不敢贷、贷不到、贷不够的问题,做到 “人人可贷”。三是夯实多方联动机制,融通平台场景,紧扣惠民利企实效。抓好银政联盟数字化惠民,随着政府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变“人跑”为“数据跑”。利用公共数据应用、电子证照等引流,将成为农商行数字化改革的关键因素。四是发挥农商银行优势,深化线下服务,完善农商使命工作。强化农户建档工作,瑞丰银行的网点、丰收驿站、村级金融服务站等遍布区域内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的行政村。通过“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来源:上海证券报

02

2022-11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2022年10月2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发布日期:2022-11-02      点击量:2273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2022年10月2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易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安排,受国务院委托,现就金融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习近平经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为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李克强总理对做好金融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全国人大常委会给予有力的监督和指导。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靠前指挥,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大力配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管住货币总闸门,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与经济增长总体匹配,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促进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金融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金融业总资产超过400万亿元,5家银行、保险机构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规模均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17年稳居全球第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明显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融资持续快速增长,绿色金融全球领先,普惠小微贷款实现“量增、面扩、价降”,数字金融服务走在世界前列。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接近30万亿元。金融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金融基础性制度建设持续加强,推动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规章百余部。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出科创板,改革创业板,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实行分类分账管理。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取消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成为全球第三大篮子货币、第五大储备货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17年至2021年,主动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超过12万亿元,精准处置“明天系”、“安邦系”、海航集团、方正集团等大型集团风险,平稳化解一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金融风险整体收敛。严肃查办项俊波、赖小民、胡怀邦、蔡鄂生等一批金融领域腐败大案要案,根据十九届中央第八轮巡视整改要求,开展“地毯式”整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金融工作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为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金融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价值取向,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开放方向,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一、2022年金融工作主要进展及成效2022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环境,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主动应对,靠前发力,坚决支持稳住经济大盘,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切实改进金融服务,认真开展中央巡视整改。(一)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没有实施量化宽松、负利率等非常规货币政策,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国利率水平在全世界居中,在主要发展中国家中较低,确保了物价走势平稳可控,有力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2022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货币政策调控。一是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降准0.25个百分点,合理增加流动性,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2.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6%,在保持物价稳定的情况下有力支持经济恢复。二是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引导1年期、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行0.15个、0.35个百分点。1月至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4%,比上年同期下降0.29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三是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精准设计并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创设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四项专项再贷款,截至2022年9月末,各类工具余额总计5.55万亿元。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支持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安排2000亿元专项借款,服务保交楼、稳民生。四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把握好内外平衡,适时调整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更加注重预期引导和管理。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在全球表现相对稳健。五是用好央行结存利润支持稳增长。2022年1月至9月已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1.13万亿元,直接增加财政可用财力,主要用于增值税留抵退税和增加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二)金融业运行和监督管理工作情况。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总体稳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平稳运行。截至2022年6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407.42万亿元,保持合理增长;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87%、1.67%,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20.8%,证券公司风险覆盖率、资本杠杆率中位数分别为291%、32%,均大幅优于监管标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落实金融管理和监管责任,加强金融监管,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加大监管执法力度。2022年1月至9月,人民银行处罚被监管机构521家次,处罚责任人员782人次,罚没合计约6.3亿元,向公安机关移送和通报案件线索280件;银保监会处罚银行保险机构3200家次,处罚责任人员5400人次,罚没合计20亿元;证监会严厉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案件522件,作出处罚决定224件,向公安机关移送和通报案件线索94件。加强期货现货联动监管,促进动力煤、原油等基础工业品价格平稳运行。二是完善各行业领域监管规则。建立重大改革和监管政策出台协调机制。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开展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分五批向社会公开124个违法违规股东。完善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监管。正式实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建立上市公司常态化退市机制,出台行政罚没款优先用于投资者赔偿的规定,制定欺诈发行股票责令回购实施办法。签署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依法批准设立中信金融控股公司、北京金融控股公司和招商局金融控股公司。三是加强金融法治建设。起草金融稳定法,推动加快修订人民银行法、反洗钱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推动出台期货和衍生品法,加快推进公司债券管理条例和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的起草出台。四是严厉惩治金融腐败。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严厉惩治金融风险背后的监管失守及违法犯罪行为。(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情况。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先后发布实施强化金融支持防控疫情30条措施、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恢复发展23条举措,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大力支持保供稳价,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和经济恢复发展。2022年以来,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是保持融资总量合理充裕。2022年1月至9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265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融资4791亿元,数量和融资金额均居全球首位。二是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6.3%。发布绿色金融指引。充分发挥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服务“硬科技”、创业创新、“专精特新”企业的作用,截至2022年9月末,科创板、创业板融资金额占同期全市场的一半以上,北交所上市公司突破110家。三是普惠金融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2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6%;授信户数超过5389万户,同比增长31.7%。2022年1月至9月,共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2255.1亿元、“三农”专项金融债券214.2亿元。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6月末,专属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四是提升基础金融服务水平。扎实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试点地区拓展到15个省市的23个地区。省级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征信通”稳企纾困成效显著。扩大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将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推广至全国,提升跨境投融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四)金融体系改革和对外开放情况。始终坚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解决金融领域深层次问题,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2022年以来,金融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一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统筹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用好专项债额度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二是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做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各项准备。推出科创板做市商制度,推动北交所转板上市制度正式落地。统一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政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取得积极进展。推进车险综合改革,稳步实现“增保、提质、降价”目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批准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开业,启动养老储蓄试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展至“十地十机构”。三是扩大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拓宽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正式启动互联互通下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交易。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权重从10.92%上升至12.28%。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建立常备货币互换安排,为香港市场提供更加稳定、长期限的流动性支持。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牵头制定二十国集团转型金融框架。(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隐患情况。2018年以来,按照党中央确立的“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金融体系经受住了复杂环境的冲击考验。2022年以来,继续积极稳妥化解金融风险。一是持续化解金融机构风险。推进辽宁省高风险中小银行处置工作,吸收合并省内两家高风险城市商业银行、组建辽沈银行,批准辽阳农商银行、太子河村镇银行进入破产程序。支持河南省、安徽省稳妥处置5家村镇银行风险事件。推进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2022年1月至8月处置不良资产1.74万亿元。持续压降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二是有序处置高风险企业集团。推进海航集团、方正集团、忠旺集团等重点集团金融风险处置取得积极进展。三是妥善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推动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做好金融支持保交楼工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房地产业合理融资需求,校正过度避险行为,推动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行,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四是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打击非法集资、境内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和地下钱庄、跨境赌博等非法跨境金融活动。五是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推动加快制定金融稳定法,初步建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健全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建立省级金融风险化解委员会。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二、下一步工作考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坚强领导,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提升专业性,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巡视整改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一)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有条件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助力实现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综合效应,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价格上,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加强预期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结构上,持续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二)全面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弥补监管短板,强化金融风险源头管控。一是强化审慎监管。坚守监管主责主业,把好金融机构准入关,加强对股东资质、股权关系的穿透核查和股东行为监管,坚决纠正违规关联交易,防止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认定,严厉打击“无照驾驶”行为。二是强化监管执法和监管效能。严格履行监管职责,依法监管、依法行政,保持行政处罚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加快监管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丰富执法手段。推动监管数据共享,推进金融数据治理,提高数据真实性和数据质量。三是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资本依法依规开展投融资活动,又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四是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抓紧推进金融稳定法出台,加快修订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信托法、票据法、反洗钱法等重要基础性法律。五是强化金融反腐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关键人、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管理,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金融队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和本源,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发挥保险资金优势。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高适配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刺激和释放新需求。二是完善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推动完善贷款担保、尽职免责、不良核销、资本占用等配套机制。落实落细各项金融纾困政策,用好金融科技手段,强化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三是强化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支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四是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资本金尽快到位。稳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促进盘活存量资产。五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推动出台数字人民币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配套政策。持续推进小微企业“征信通”建设,依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四)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一是优化金融结构。提升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强化资本补充。督促中小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和主业,有序推进中小银行改革重组,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加长期资本供给,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多元化、差异化融资需求。二是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适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壮大各类中长期投资力量,强化投资者保护。促进债券市场各类基础设施之间有序互联互通。积极稳妥发展期货市场,完善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推动境外上市备案制度落地实施,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强化保险保障功能,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发展,深化车险综合改革。三是扩大高水平金融开放。在安全可控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便利性,构建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提高金融机构“走出去”经营管理水平和全球竞争力。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多边主义原则,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治理。(五)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进一步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稳妥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大型企业债务风险。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保交楼、稳民生,推动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继续做好P2P网贷存量风险处置等工作。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压实金融机构及股东、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等各方责任,健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重大风险处置机制,发挥好存款保险风险处置操作平台作用,夯实资源保障体系,形成“好人得好报、坏人得坏报”的正确预期,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对跨行业、跨区域和跨境风险,加强监管协同和上下联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担当作为、求真务实,全面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30

2022-10

《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2)》发布

发布日期:2022-10-30      点击量:2258

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在京发布《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2》。报告指出,2021年政府通过包括文化金融在内的文化经济政策为文化产业复苏提供了巨大支持,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文化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文化金融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下,文化金融及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总体呈现反弹趋势。报告显示,作为文化金融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2021年文化产业银行信贷、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等整体向好。中国银行业协会调研显示,截至2021年底,30家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1.64万亿元。2021年,全国新增IPO上市文化企业数量43家,较上年增长13.16%;上市文化企业再融资规模达1295.19亿元,同比增长10.46%。2021年文化行业私募股权融资数量为565起,同比上涨81.67%,融资总金额为444.80亿元,同比上涨114.89%。互联网文化相关领域最受资本关注,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服务等领域的融资事件数量占总融资事件数量的56.46%。电影金融、艺术品市场与数字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情况是报告关注的重点。2021年国内电影市场逐渐回暖,电影票房实现强势反弹。以《长津湖》为代表的优质电影得到银行信贷资本的强力支持,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有所好转,前沿技术类成为文化产业投资低潮中的热门。2021年我国艺术市场明显反弹,数字艺术和艺术品线上平台受到市场关注,NFT和数字藏品受到了业界“追捧”。2021年,数字文化产业资本市场表现强劲,融资规模达2344.64亿元,同比增长54.59%,占文化产业融资规模的62.45%,比2020年增加6.64个百分点。报告指出,北京、深圳、南京、宁波和成都等文化金融中心城市推动区域性文化金融健康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力持续扩大。北京市加强文化金融政策支持,文化金融市场呈现较强活力,文化产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深圳市通过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帮助文化企业对接金融资源,加强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南京市以深入一线探索服务模式创新、优化迭代首贷中心和续贷中心、“靶向”培育数字文旅企业等为重点推进文化金融深入开展。宁波市文旅产业贷款余额达到1158.6亿元,同比新增121.2亿元。成都市构建以“债权融资+股权投资+路演孵化+金融科技”四大路径为支撑的文创金融生态体系。报告提出,发展高质量文化金融,需要结合数字文化经济发展趋势,推动数字文化金融相关专门政策,探索数字文化金融创新试点;进一步推动文化金融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以及自贸区金融协同发展。【来源:经济参考网】

30

2022-10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2-10-30      点击量:219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安排,受国务院委托,现就金融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习近平经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为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李克强总理对做好金融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全国人大常委会给予有力的监督和指导。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靠前指挥,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大力配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管住货币总闸门,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与经济增长总体匹配,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促进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金融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金融业总资产超过400万亿元,5家银行、保险机构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规模均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17年稳居全球第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明显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融资持续快速增长,绿色金融全球领先,普惠小微贷款实现“量增、面扩、价降”,数字金融服务走在世界前列。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接近30万亿元。金融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金融基础性制度建设持续加强,推动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规章百余部。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出科创板,改革创业板,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实行分类分账管理。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取消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成为全球第三大篮子货币、第五大储备货币。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17年至2021年,主动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超过12万亿元,精准处置“明天系”、“安邦系”、海航集团、方正集团等大型集团风险,平稳化解一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金融风险整体收敛。严肃查办项俊波、赖小民、胡怀邦、蔡鄂生等一批金融领域腐败大案要案,根据十九届中央第八轮巡视整改要求,开展“地毯式”整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金融工作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为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金融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价值取向,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开放方向,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一、2022年金融工作主要进展及成效2022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环境,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主动应对,靠前发力,坚决支持稳住经济大盘,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切实改进金融服务,认真开展中央巡视整改。(一)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没有实施量化宽松、负利率等非常规货币政策,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国利率水平在全世界居中,在主要发展中国家中较低,确保了物价走势平稳可控,有力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2022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货币政策调控。一是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降准0.25个百分点,合理增加流动性,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2.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6%,在保持物价稳定的情况下有力支持经济恢复。二是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引导1年期、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行0.15个、0.35个百分点。1月至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4%,比上年同期下降0.29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三是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精准设计并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创设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四项专项再贷款,截至2022年9月末,各类工具余额总计5.55万亿元。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支持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安排2000亿元专项借款,服务保交楼、稳民生。四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把握好内外平衡,适时调整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更加注重预期引导和管理。人民币对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在全球表现相对稳健。五是用好央行结存利润支持稳增长。2022年1月至9月已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1.13万亿元,直接增加财政可用财力,主要用于增值税留抵退税和增加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二)金融业运行和监督管理工作情况。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总体稳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平稳运行。截至2022年6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407.42万亿元,保持合理增长;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87%、1.67%,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20.8%,证券公司风险覆盖率、资本杠杆率中位数分别为291%、32%,均大幅优于监管标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落实金融管理和监管责任,加强金融监管,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加大监管执法力度。2022年1月至9月,人民银行处罚被监管机构521家次,处罚责任人员782人次,罚没合计约6.3亿元,向公安机关移送和通报案件线索280件;银保监会处罚银行保险机构3200家次,处罚责任人员5400人次,罚没合计20亿元;证监会严厉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办理案件522件,作出处罚决定224件,向公安机关移送和通报案件线索94件。加强期货现货联动监管,促进动力煤、原油等基础工业品价格平稳运行。二是完善各行业领域监管规则。建立重大改革和监管政策出台协调机制。制定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开展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分五批向社会公开124个违法违规股东。完善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监管。正式实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建立上市公司常态化退市机制,出台行政罚没款优先用于投资者赔偿的规定,制定欺诈发行股票责令回购实施办法。签署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依法批准设立中信金融控股公司、北京金融控股公司和招商局金融控股公司。三是加强金融法治建设。起草金融稳定法,推动加快修订人民银行法、反洗钱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推动出台期货和衍生品法,加快推进公司债券管理条例和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的起草出台。四是严厉惩治金融腐败。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严厉惩治金融风险背后的监管失守及违法犯罪行为。(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情况。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先后发布实施强化金融支持防控疫情30条措施、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恢复发展23条举措,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大力支持保供稳价,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和经济恢复发展。2022年以来,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是保持融资总量合理充裕。2022年1月至9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265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融资4791亿元,数量和融资金额均居全球首位。二是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6.3%。发布绿色金融指引。充分发挥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服务“硬科技”、创业创新、“专精特新”企业的作用,截至2022年9月末,科创板、创业板融资金额占同期全市场的一半以上,北交所上市公司突破110家。三是普惠金融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2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6%;授信户数超过5389万户,同比增长31.7%。2022年1月至9月,共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2255.1亿元、“三农”专项金融债券214.2亿元。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6月末,专属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四是提升基础金融服务水平。扎实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试点地区拓展到15个省市的23个地区。省级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征信通”稳企纾困成效显著。扩大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将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推广至全国,提升跨境投融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四)金融体系改革和对外开放情况。始终坚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解决金融领域深层次问题,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2022年以来,金融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一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统筹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用好专项债额度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二是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做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各项准备。推出科创板做市商制度,推动北交所转板上市制度正式落地。统一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政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取得积极进展。推进车险综合改革,稳步实现“增保、提质、降价”目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批准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开业,启动养老储蓄试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展至“十地十机构”。三是扩大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拓宽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正式启动互联互通下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交易。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权重从10.92%上升至12.28%。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建立常备货币互换安排,为香港市场提供更加稳定、长期限的流动性支持。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牵头制定二十国集团转型金融框架。(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隐患情况。2018年以来,按照党中央确立的“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金融体系经受住了复杂环境的冲击考验。2022年以来,继续积极稳妥化解金融风险。一是持续化解金融机构风险。推进辽宁省高风险中小银行处置工作,吸收合并省内两家高风险城市商业银行、组建辽沈银行,批准辽阳农商银行、太子河村镇银行进入破产程序。支持河南省、安徽省稳妥处置5家村镇银行风险事件。推进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2022年1月至8月处置不良资产1.74万亿元。持续压降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二是有序处置高风险企业集团。推进海航集团、方正集团、忠旺集团等重点集团金融风险处置取得积极进展。三是妥善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推动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做好金融支持保交楼工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房地产业合理融资需求,校正过度避险行为,推动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行,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四是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打击非法集资、境内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和地下钱庄、跨境赌博等非法跨境金融活动。五是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推动加快制定金融稳定法,初步建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健全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建立省级金融风险化解委员会。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二、下一步工作考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坚强领导,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提升专业性,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巡视整改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一)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有条件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助力实现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综合效应,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价格上,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加强预期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结构上,持续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二)全面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弥补监管短板,强化金融风险源头管控。一是强化审慎监管。坚守监管主责主业,把好金融机构准入关,加强对股东资质、股权关系的穿透核查和股东行为监管,坚决纠正违规关联交易,防止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认定,严厉打击“无照驾驶”行为。二是强化监管执法和监管效能。严格履行监管职责,依法监管、依法行政,保持行政处罚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加快监管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丰富执法手段。推动监管数据共享,推进金融数据治理,提高数据真实性和数据质量。三是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资本依法依规开展投融资活动,又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四是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抓紧推进金融稳定法出台,加快修订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信托法、票据法、反洗钱法等重要基础性法律。五是强化金融反腐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关键人、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管理,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强、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金融队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和本源,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发挥保险资金优势。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高适配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刺激和释放新需求。二是完善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推动完善贷款担保、尽职免责、不良核销、资本占用等配套机制。落实落细各项金融纾困政策,用好金融科技手段,强化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三是强化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支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四是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资本金尽快到位。稳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促进盘活存量资产。五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推动出台数字人民币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配套政策。持续推进小微企业“征信通”建设,依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四)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一是优化金融结构。提升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强化资本补充。督促中小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和主业,有序推进中小银行改革重组,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加长期资本供给,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多元化、差异化融资需求。二是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适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壮大各类中长期投资力量,强化投资者保护。促进债券市场各类基础设施之间有序互联互通。积极稳妥发展期货市场,完善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推动境外上市备案制度落地实施,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强化保险保障功能,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发展,深化车险综合改革。三是扩大高水平金融开放。在安全可控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便利性,构建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提高金融机构“走出去”经营管理水平和全球竞争力。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多边主义原则,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治理。(五)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进一步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稳妥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大型企业债务风险。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保交楼、稳民生,推动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继续做好P2P网贷存量风险处置等工作。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压实金融机构及股东、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等各方责任,健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重大风险处置机制,发挥好存款保险风险处置操作平台作用,夯实资源保障体系,形成“好人得好报、坏人得坏报”的正确预期,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对跨行业、跨区域和跨境风险,加强监管协同和上下联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担当作为、求真务实,全面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来源:中国人大网

13

2022-09

2022年全国“质量月”“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主题宣传活动——金融服务 生僻字 处理指南(JR/T 0253—2022)

发布日期:2022-09-13      点击量:3160

一、编制背景及意义生僻字问题是指信息系统无法处理含生僻字的姓名数据,导致公民无法在各类服务系统中正常办理业务的情况,是数字化转型中“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未编码汉字的存在、现行汉字字符集种类较多和PUA编码的使用等原因,姓名含有生僻字的居民在办理金融业务时,因输入、显示、打印、存储、交换等一个或多个环节中无法正常处理生僻字,造成各种障碍。本标准旨在针对上述情况,提供行业通用处理生僻字的方法,提高金融业信息系统对生僻字的处理能力,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二、主要内容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总体原则与策略。针对产品实现,提出了至少实现基础级、建议达到实用级、推荐实现至完整级的要求。(二)生僻字的输入、显示和打印。让客户、服务人员可以无障碍输入、完整显示和打印原始内容,避免PUA编码相关问题,必要时内部以伪码替代系统无法处理的字符。(三)生僻字的信息交换。建议升级到支持全字集的GB18030、UTF-8格式,当成本过高、作为过渡时,内部处理以伪码替代,达到透传。(四)生僻字的存储及内部处理。推荐GB18030、UTF-8,兼容处理“一字多码”,提升客户使用体验和服务人员工作效率。(五)内部培训和投诉处理。(六)生僻字处理方法的开源。(七)实践案例。附录中整理了汉字编码概况、生僻字示例及金融机构生僻字改造的实践案例,为同业提供了有效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13

2022-09

2022年全国“质量月”“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主题宣传活动

发布日期:2022-09-13      点击量:3296

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在2022年全国“质量月”期间开展“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主题活动相关要求,突出金融标准化在促进金融服务普惠、服务绿色金融发展、助力金融数字化转型、支持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作用,秦农银行开展了2022年“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主题宣传活动,向广大从业人员和消费者解读金融标准,切实做好金融从业人员和消费者金融标准化宣教和普及工作,引导广大消费者了解金融标准知识,提升金融标准社会认知度,使金融标准化工作成果真正普及广大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