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首席观察 > 文章
数字技术与工作的未来
发布日期:2022-03-29    作者:     点击量:1955    分享到: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一次技术与产业革命都给生产力带来深刻变革,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改变社会关系,进而影响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拉开序幕,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引领社会生产实现跳跃式变革,快速提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工业革命与“金融革命”相互促进,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积累,不断改变未来的工作方式和就业前景。

那么,技术进步对就业和工作有哪些影响?技术是消灭了原有的就业岗位还是激发了新的工作需求?《工作的未来:人工智能与就业替代》一书(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张林、张思齐译)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述问题。这本书由英国著名传记作家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教授(Robert Skidelsky)领衔主编,来自信息技术、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学、法律和劳工组织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专业视角和立场观点,共同探讨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自动化革命对工作未来和就业前景的再塑造。本书篇幅不长但话题丰富,充满了思想火花,契合了当下关于人工智能的诸多关注。各章节立意别开生面又相映成趣,翻译文字生动流畅。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最近发布的一份评选榜单中,本书成功入选“2021 年度影响力图书”。读罢此书,我们可以发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对金融业的工作和就业的影响将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对人类智慧的一场考验。

一是数字技术带来“数字红利”。金融业是数字化程度最高的经济部门,数据资本化衍生出许多新的金融业态,如数据质押融资、数据银行和数据信托,从而带来新的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金融机构借助数字技术搭建的互联网平台进行流程和产品创新,许多“基于规则”的重复性工作将以人机交互的形式完成。数字技术的应用让行业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不少人在职场中的工作目标不再是简单的向上晋升,而可能是开辟职场新蓝海,在不同行业之间尝试跨界发展。

二是机器代替人工造成“失业阵痛”。《工作的未来:人工智能与就业替代》提到,自动化对就业存在替代效应和创造作用。人工智能既照亮了工作和就业的前景,但也意味着可能会产生技术性失业,甚至导致净就业损失。在人工智能的大潮袭来时,金融行业也可能面临就业岗位洗牌。一些国际投行通过以量化交易取代交易员、部署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批量削减相关业务人员。短暂的或过渡性的就业损失并不会给失业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但如果这些失业者未能及时调整或重塑自己,他们就有可能被未来的工作淘汰出局。难怪如今有不少人在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时,再次陷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曾出现过的“卢德式恐惧”(Luddite Fear)。

三是就业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自由职业者比例上升。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未来具备高阶认知技能的劳动者成功融入劳动力市场的概率更大,同时掌握“硬技术 + 软技能”的复合型劳动者也会更受雇主重视。人工智能技术重新定义了工作模式、场景以及劳资关系,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方式,劳动力的流动性更高,服务领域的岗位划分也将更加精细化。对此,《工作的未来:人工智能与就业替代》通过对“零工经济”(Gig Economy) 的分析,预测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趋势。

四是人机融合的“互补效应”可以弥补机器“替代效应”带来的就业冲击。以信贷审批工作为例,随着金融科技深度应用,一些银行信贷审批决策开始进入“智能化”时代,对贷款申请进行机器审核能避免人工审批的短板,并实现规模效应。表面上看,这类审批人面临着失业,但金融数字化转型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比如,金融行业对科技人才特别是兼具金融和科技双重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大增。正如本书导论中所言:虽然自动化的作用之一是用机器取代部分工人,但其更大的作用是提高人类与机器互为补充或携手工作的能力。人类应该与机器携手同行,共同奔向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的工作价值观将逐渐转向个体本位、人机融合且更加多元化。希望人工智能的深度发展,能够使未来的工作继续为普罗大众谋求更多的福祉。同时,建议社会保障体系尽快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实现对自由职业者的全覆盖。这是作为金融研究者的我们,对工作未来的美好期待。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