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首席观察 > 文章
董希淼: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重在建立长效机制
发布日期:2022-04-01    作者:党委宣传部     点击量:2532    分享到:

新华财经北京3月31日电 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其他金融服务模式,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更具包容性。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小微企业、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它强调社会各阶层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与性别、贫富、年龄、文化、民族等差异无关,消除传统上的金融排斥问题。有助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缩小现有金融体系导致的贫富差距,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实现。因此,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服务质效。

普惠金融并非慈善金融,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随着金融服务及金融创新的进一步拓展,服务对象和业务种类愈加多元化,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增强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普惠金融强调对中小微企业、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长尾客群”正在成为金融机构获客的新突破口,通过调动全社会的金融需求,社会福利得到进一步增加。

近年来,在政策引领和推动下,特别是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引下,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强化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供给。然而,受疫情等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小微企业融资情况有所变化,总体仍然保持稳定。

“普惠金融-小微指数报告(第十四期)”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从需求和供给指数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融资供给均有小幅下降,融资成本略有下降;从服务指数结果来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略有下降,满意度有所增强;从发展指数看,小微发展指数小幅下跌,五大行业均有所下降,但仍处于景气水平;从营商指数看,小微企业风险环境指数小幅上升。

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完成、普惠金融发展迈入新阶段的情况下,2022年2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我国下一阶段普惠金融发展明确方向和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未来,除需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夯实基础设施及信用环境建设外,还需要借助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创新推动我国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发布《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提出“数字普惠金融(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有别于传统普惠金融的突出优势,其原因在于大量地运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可得性和可控性。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未对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提出目标,表明下一步工作重心应在于建立长效机制,优化普惠金融服务生态,深化供给改革、坚持创新驱动,明显提升普惠金融供给质量、效率、效益,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整体效能。

建立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应着力构建和完善多层次普惠金融市场体系。一是要发挥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各自优势。实践表明,一些地方金融组织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在服务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在法律地位、税收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地方金融组织发挥机制灵活、响应快速等特点,在普惠金融服务中健康发展。二是要明确大中小金融机构的不同定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各类金融机构,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以开放包容的精神,逐步构建整体协同、分工明晰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来说,重要的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和小微担保体系建设,积极优化县域乃至村域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建设好区域性大数据平台,持续赋能金融机构,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董希淼,秦农银行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董希淼: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重在建立长效机制(原文链接)


返回上一级